Monday, December 13, 2010

氣質分類法的學理

[2010.11.27] 在鑑定植物時,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它有什麼特徵?為什麼你會一眼就說出它的名字?」
以我而言,當面對植物分類的初學者,要在提問者或聽眾前立即【講】出(描述)出實在不容易。
如果有標本在手上,要好好地描述植物可能對受過訓練的人來說並不困難,困難點在於適切地點出其【特徵】,既有用又容易瞭解,不管聽眾是略為瞭解植物或不瞭解植物的人。
教育的目的應是看在哪裡,若以鑑定而言,也許直觀的要求是重要的。

語言,還是留在最後一個步驟,已經形成堅固的記憶時,需要與人溝通時再來學習如何使用。



理論:(據:葛拉威爾(閰紀宇 譯),2005。決斷2秒間,第142頁。台北:時報文化。)


加州大學的心理系教授,Jonathan Schooler,講語言遮蔽效應(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

人類大腦左半球以語言思考,右半球以圖像思考。當您運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一副臉孔時,你的視覺記憶會遭到排擠移除,你的思維從右腦轉向左腦。因此當你第二度面對警方嫌疑犯時,喚起的記憶是你對女侍容貌的語文描述,而不是視覺意象。這麼一來問題就大了,因為我們以視覺意象辨認臉孔的能力,遠遠勝過語文描述。.....(以瑪利蓮為例,略).......我們對於臉孔具一種直觀的記憶,可是當我勉強你將這種記憶形諸文字時,我已將你及你的直觀隔開來。

上述一段話,arthur的理解,請注意,所用語詞依閻紀宇譯文:
1. 左右兩邊的大腦主宰著不同的功能,與思考記憶有關的部份:左邊以語言思考、右邊以圖像思考。
2. 初次經驗到的事情,常會是圖像式地思考、記憶到大腦裡。
3. 被「」到時,我們會被要求「」出記憶裡的經驗(視覺意象),當運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一副臉孔時,你的視覺記憶會遭到排擠移除,思維會從右腦轉向左腦,這些思維則形成新的記憶
4. 此時原有的直觀被排除了,而是左腦形成的"被文字限定"的記憶。


討論:
1. 在學習時,應如何設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目的為何?)
2. 在闡述時,應如何表達、描述,始可以帶給學習者適當的方式以記憶、認識物種。(亦使描述者能引介入較真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