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下面是我在2008.12.18發出問了高、李、謝、楊的一封信,

請教各位賢達:
今天看到一句話,有點震驚的感覺:
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但我摘錄這個句子:(出處按連結)

The African raffia palm, Raphia regalis, has the longest leaves in the plant kingdom, extending up to 25 meters (83 feet) from the acaulescent trunk (上述連結網頁第六段最後一句。)

想請教各位的看法。
arthur

回覆的有高及楊:

海東青:
然後ㄋ
你要說啥米?
那個"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很"震驚"的人是誰?

楊:
那海金沙的葉子有多長?
海金沙的葉子可難難以估計,因為它是有生長點的
我想棕梠科的葉子是沒有的吧

而我總結了再寄了封統合的信結大家作結論。
然後想要搞清楚二件事:
海金沙的莖在那裡?以及找叢海金沙,量一量其葉有多長。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實驗結果的呈現(presentation)

[2010.08.10] 把觀察結果予以精準地呈現及表達是個很重要,但一向被輕忽的部份。

在科學方法中,實驗是個基礎性的步驟,然而,在科學的訓練裡,實驗後的結果之呈現,在台灣似乎一向不太被重視。教授們在經過碩、博士的訓練後,加上其研究及學習的歷程後,似乎這就比較不成為問題,但對一個大學生而言,由於科學文章閱讀不夠豐富,加上沒有好好落實練習,在精準度及表達上,只有少數的學生能達到要求把觀察結果表達得很好。

原本要刪掉這則,但實在有其重要性,予以改寫及改變標題,當作可以繼續補充的一個議題:如何呈現實驗結果。

以普通植物學的一般內容而言,常遇到的實驗內容多是在形態學解剖學的觀察,因此觀察技巧需要被提及。下列以玉米的吸片為例。

1. 材料:例如觀察玉米的吸片時,應先瞭解"吸片"與"玉米"的關係(位置、形狀、大小、數量、功用.....等等)。
2. 工具:觀察之前,確定可利用哪些工具來幫忙達到目的(觀察玉米的吸片)。可能需要新鮮的材料或是必需有製好的玻片;放大鏡或顯微鏡;材料是否需要特殊的處理(浸潤、染色...)才能觀察?
3. 觀察標的:實地觀察時,確定能觀察到"吸片",這時如何確認已找到標的物?
4. 記錄:找到標的物後,應詃予以充份的觀察及記錄,尤其是其特徵及特性。

有了記錄,畢竟那是一份個人的"筆記",科學有個重要的部份,將"我觀察所得的知識",藉由與其他人的溝通與交流,而達到將知識傳播/分享。
當然這是個學習的過程,但這也應是訓練的一部份。


觀察的例子後續再增補。

關於小考--為什麼要小考?

[2010.08.08]
讀到自己以的文章還真是不容易讀。

[摘要] 小考主要是刺激學習,驗證教學成效。因此,當課程中,出現了學習成效不明或低落時,考試變成一個讓學生用心的手段。本文的內容裡提到的,如果連考試也提昇不了學生的學習意願,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



源由:在教學實習的小考裡,許多人都需要一再地補考。理由?是從藻類開始的,其實這裡的小考基本上只有藻類、真菌(含地衣)、根莖葉。但是似乎很難勉強同學去處理好這幾次補考。

我們的基本認定是研究生的程度應該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帶領大一的同學。但在實施裡,似乎力有未逮。

在12月12日的補考裡,包括了根莖葉、真菌。題目大致上希望同學瞭解實驗可能遭遇的問題:
分辨形成層(procambium)的理由(看玻片時其特徵)。
而真菌的部份,在第一次補考時,請同學解釋名詞:mycelium, haustorium,結果答題的狀很不理想,許多人連解釋名詞的答題方式都不太熟悉,(8人不熟/12人補考),而在第二次補考時,似乎只略為改善。對不想就這個部份用功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而更甚者,我已在公布成績的同時,提醒要同學準備幾個題目(5個名詞,包括藻菌共生、菌根菌、子實層、莖狀地衣卵菌等)

在補考根莖葉裡,我最後只以:必需補考(完成這個程序),不想再考(12.12日是最後一次上課了),而一再補似乎連我都疲掉了。所以就直接以辨識某些組織為考題。

似乎應該想個辦法讓研究生有種認同感,尤其是博士班的人,因為這涉及了他們日後的專業訓練。

先打這行字再來思考,在連著二次補考之後,還要再讓他們補嗎?會不會莫可奈何?不能這麼說。以成績來說,他們或者覺得不可能被當掉,甚至自覺得拿多少算多少,但是這麼看為什麼我們要擔他們考不過,而給予一再的補考?也算是啦,對多數人來說,考不好的理由很多,我怎麼會覺得他們一定要70分以上呢?其實這似乎還算是我個人的失算。看著有人似乎不太重視當場的實驗結果,應該是說我沒有驗証學習成效的機制,全憑當場的考試成績,及看他們的參與態度.其實,像有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老師講完課後打包要走,雖然不知他的成效如何,但是依其一往的表現,似也沒有理有硬要留住他。但是對不夠的人呢?所以驗証成效的機制是重要的.

如同月鈴所提醒的,以投影片來考,只是再一次地侷限同學念書的視界,因為檔案提供了一種類似"標準答案"的方式,對於實驗課來說,似乎是不太好的影響。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雜集襍集

這是一種莧科植物

(滿天星)

網頁的右邊有不錯的圖。

榴槤,在維基百科

菱角

我查了一下在APW中,是這樣描述的(被放在千屈菜科,下列是對其異名的描述):
Trapaceae Dumortier, nom. cons.
(aquatic; A 4, G 2, transverse, one pendulous ovule/carpel,
massive nucellar beak +; fruit indehiscent,
K persisting as horns; testa multiplicative; haustorial suspensor +,
endosperm starchy, cotyledons very unequal; n = 20, 24
- Trapa [water chestnut])
紅字指受精後外種皮增厚,子葉和胚乳的部份我不懂。
外種皮(由外層的珠被發育而成)外的硬殼是宿存花萼發育的(2支或4支角)。


夾竹桃在那裡?

台大有沒有夾竹桃?

當11月12日被問到那裡有夾竹桃時,第一個動作是去查胡哲明的校園植物,結果列出了下列的地點:

Nerium indicum Mill. 夾竹桃:游泳池東南(1),植標西(1);1號館南(1),活東(9)

當日就立即去看,但是都沒有看到,不過還需要再去確認。

結果是要問自己,那裡有夾竹桃?
基本上,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在幾年前都還常看見,不過現在似乎極少見了。為什麼?再看看。(2008.11.21)


[2008.12.14] 在農場的網頁裡的農藝組有看到來竹桃,不過沒有去看她們究竟在那裡。

一封關於草地植物調查的信

下列為一封給幾位同事的信,供日後參考:

來源: arthur
收信: 萬威麟 , 楊月鈴 , 林雅萍 , 生科系李鳳鳴
日期: Thu, 20 Nov 2008 21:48:32 +0800 (CST)
標題: 期中考題及關於草地調查的上課方法

關於月鈴學姐問到的草地植物調查。目前的做法,我分為幾個面相來說:
(順便給李老師參考)

大致上可以分二個部份:採標本、實地操作。

1. 教學實習:
依李老師的做法,每次從開始上課,我會採幾片草皮給小助教認識草的種類。
約4-5週後小助教大概可以認識約二十種最常見的種類。
採標本的部份通常只有最有興趣的幾個人會特別去注意到同學可能拿來問的部份。
而實做時,總有人可以撐起一片天(不然就大助教一肩扛起這片天)

2. 上課:
有些班會特別要求做標本的部份,其實這算是這堂課的別業,
與教學上的主題不太搭(若從留下証據標本來看則是必要的,看怎麼看這個課)。
如何製作標本+草地社會調查,後者都是在當堂課才讓學生知道,前者在第一堂課則開始運作。

3. 我的看法:
純就社會調查來做。
我覺得應該就取樣的意義、方法的基本精神來看,
最後才讓學生實地體驗為什麼草本植物社會要採用這樣的方法。
甚至可以就不同方法、材料(例如潮間帶的藻類社會、森林社會等)當作解說的例子。

上課時多少是以森林調查方法來看,變成課程的解說上會出現有原理,而與實做上有點差距的現象。

其實這涉及了整堂課的設計上的問題,我的立場是覺得學生通常不是那麼了解取樣的形式及意義。
而在講述森林的取樣方式,似乎有點跳過太多。
不過我的經驗畢竟不夠多,似乎可以再討論關於community 這個主題裡,應怎麼做。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顯微鏡-課堂上介紹工具的重要性

課堂上介紹工具的重要性:

各種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工具或儀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了解工具是第一步。不過就像鄧不利在對哈利波特說到霍格華茲時,就說他對這座城堡,從來都一直有不同的體認,而也從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它。

會記這一段是在看水黴菌時,因為封片劑較厚,而對鏡頭/或是玻片已造成損傷...而在我發現不妥時,傷害已經造成了。

問題來了,那裡出問題?
可能是玻片的問題。這些買來的玻片太厚了。
一個是顯微鏡的問題。雖然才用了沒幾年(2-5年, 至2008年),但是還是有些值得注意的缺點。
老師說,NIKON的問題很少,LEICA的根本未出現過問題,但為什麼這批新的LEICA有問題?

結論是,要提醒同學:

1. 善待自己的工具。
2. 要有警覺性,發現不妥要立即反應,確定是否真的有問題。
3. 多方開發自己不知道的功能(可能我們都太習慣別人給了我們套裝知識)
4. 明確知道那些是正常的那些是不正常的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隨意調查--校園植物

原來週四的服務課在中午之後開始,我這兩週就都提早到研一前去做"調查"。
這個"調查"是極簡陋的方式,由我一人獨力去做,花的時間到今天已是第二次約二個多小時(就研一前草地週圍而言)。至於到把那張研一的地圖填滿,還要調查1-2次,約3個小時吧。

這裡主要是記錄一下的調查方法(這算是方法嗎?)

時間
2008.10.30第一次
2008.11.06 第二次

地點:
木本植物:研一舍週邊,詳見[109研一]圖。草本植物在2008.11.06時,採即時觀察,主要是要記錄草本植物種類(侷限在大片草地上,停車場上水泥磚上未計)。

方法:
1. 先行由google earth列印出區域照片,按照片中的樹,現場予以記錄,粗估胸徑粗大者(>50公分者,但沒有用尺量)

2. 草本植物的部份,則由[109研一]圖所標示的範圍,粗估幾種植物的覆蓋度,主要是要收種類。未知的種類則再說。

3. 預計下次可能是下午去確認一下未知的草本種類。

這裡的觀察結果暫時放在 my site協作平台

我還想做件事,就是plot出一些重要樹種的地圖。再說了

Tuesday, November 4, 2008

草本植物亂記

這些暫時放在這裡的,找機會是要放到my site去的。

昨天有學生來問幾種要交的標本,
黃鵪菜、雞兒腸、鵝兒腸、繖花龍吐珠、通泉草、

今天我有印象的有:

Sunday, November 2, 2008

實驗室幾件小事

這是發生在實驗室裡的幾件小事,算是在這裡記錄一點[文化]。

穿實驗衣:這是2008年9月開始,由院長下達的規定。理論上應該要穿的,為的是[意外]要是真的發生了,有件實驗衣可以有一重保障。

實驗室裡是禁止飲食的。但是現在學生次文化裡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人手一杯,人手一瓶飲水,而更別提特意在上課時用餐、吃點心等。

我想我以後會提一些意外,有道聽塗說的,有胡扯的,但重要的是有實際我經驗的。

1. 桌上的飲料:據說,有人在桌上擺飲料,在不經意間,錯拿了另個實驗用的瓶子,一口灌入實驗用的溶液。
2. 這是親身經驗,告訴我,隨時洗手。切辣椒,在事後抽煙時,手沒洗乾淨,摸到嘴唇時沒感覺,但口渴時當舌頭沾到唇時辣到了。
3. 惡作據時把實驗用的溶液倒到別人的飲水裡。

Saturday, November 1, 2008

some problems to solve

2008.11.01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to be solved in the experiments
1. the terms of phases in meiotic ProphaseI: leptonema, zygonema, pachynema, dioplonema, diakinesis.
2. dyes used in these experiments
3. slides making methods
4. materials
5. solvents
......

diakinesis: [台大實驗手冊]: 肥厚期;[yahoo dictionary]: 絲球期
leptonema: [yahoo dictionary]: lepto- 表示"細小";"瘦";"薄";-nema,字典沒有,但有下列的字可供參考:nematode(線蟲)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尺度......


[2009.10.24] 原本這是出現在另一個部落裡的東西,直接把連結放這裡就好了,連來連去是一種虛耗的過程。




===原版===============================
arthurSilva: 萬物的尺度......


台大校園植物的參考網頁

臺大線上校園導覽網頁
http://club.ntu.edu.tw/~club20885/tour_pda/index.html

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
http://tpbg.tfri.gov.tw/

特有中心對植物的介紹
http://www.tesri.gov.tw/content/plant/plant.asp

臺大農業陳列館
http://www.aeh.ntu.edu.tw/frame1.htm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校園草本植物標本製作法

2008.09.11 這是在2007寫給大一學生的文稿,應要大修,看看這一陣子有沒辦法大修。

前 言

植物社會為構成環境生態的一個重要因子,其對生態系的最主要貢獻為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醣類,其本身更提供為其他生物的食物 (能量) 及棲息地。因此對某地的植物社會的瞭解乃為瞭解某地生態的一件重要工作。

一 般對生物社會的研究,首重其組成,亦即種類(species number)及各種類的豐富度(abundance),始能對其結構(structure)及功能(function)有所瞭解。校園草地植物的調查, 乃是設計供同學熟悉植被調查的一個簡單方法。在這個實驗裡,需有事先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先記錄所有草地植物的種類,方法是製作草地植被之植物名錄,同時要 將具代表性的植株及種類製成腊葉標本 (腊ㄒ|ˊ:乾肉),以留作証據且可供日後查用。


1. 製作校園草本植物名錄
依 指定的樣區及其附近,把其中所有的草本植物全部予以登錄,以作為草本植被調查時的依據。採用的方法:在儘可能地狀況下,充份地記錄所有的種類,最好是能將 所有種類留至少一份作為証據 (voucher specimen)。雖說儘可能地可以涵蓋時間空間,但通常是採取特定時間、特定次數、特定範圍及特定方法(如樣線法),記錄所見所有的植物種類。

2. 草本植物標本製作:
本文主要說明,在本實驗中製作草本植物標本的一些簡易方法。

(1) 標本 (specimen) [註一]:標本的成品有幾個要求,以達到可供收藏的目的。標本本身應夠乾燥、其大小應適合收藏、標本之採集應完整--應包括具植株特徵的各個部份(根莖葉花果等)。

(2) 標本來源:除非授課教師另有規定,採集時應以臺大草地上的草本 [註二] 種類為主。

(3) 採集的原則:儘量採得全株,有足夠的枝葉及保留花果特徵。最好是根莖葉花果種子皆具備,以提供足夠的辨識基礎。有些草本植物植株較小,可考慮以族群為單位 (而不是用個體),採集時,以數株或數叢具形態代表性,做成一份標本。採集時可考慮各個生活期皆採集完整 (幼苗、成株、花期、果期等),以利日後比對之用。

(4) 整理:一般採集到的標本在乾燥前應先予以適當的整理,如清理不必要的殘枝敗葉,必要的話以清水清洗除去附著其上的泥土,洗後需要先拭乾。新鮮的標本在進入乾燥程序前應予妥善整理,例如注意標本收藏的大小,枝葉排列的方式等。

(5) 壓製:乾燥的標本才可能長期保留下來。因此這道手續需貫徹執行。整理完後,一般需先以數層吸水紙 (如舊報紙) 夾住標本,並勤加替換吸水紙,直到標本完全乾燥為止。這個步驟最好以重物置於整疊吸水紙上,以保証標本乾燥後有足夠的扁平度 (較薄以利保存)。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熱源,增加標本乾燥的速度。例如以吹風機在替換吸水紙時略加烘吹,或在壓製過程中用除濕機,可以加速其乾燥 [註三]


3. 標本的收藏:

(1) 使用收藏本:一般的標本館收藏之標本必需以特定規格且經特殊處理 (如無酸處理)的厚紙板作為檯紙,以利收藏及管理。但在本實驗中,請備妥大小B4 (25.7×36.4) 以上之收藏簿(一般的繪圖本或檔案夾,sketchbook or clear folder),將標本依某特定序列收集(例如依:科名字母順序或分類群或地區等等,目的乃便於日後檢索)。

(2) 固定方式:現今的標本館常用的黏著方式有使用膠帶及縫線者。前者必需有無酸處理,以免日久發生氧化,其材質以紙較佳。縫線為利用針線將標本固定在檯紙上。亦有用膠水者,例如樹脂或其他不易氧化可久存的各種形式的膠。


4. 標示:標本製妥時,應立即繕寫標簽,內容應包括:學名(含科名、種名。可加註俗名/中名);採集地、採集者、採集時間及備註 (可描述採集時的植株或植被狀況等可資參考之資料,其他如花色、分布狀況等)。



[註 一] 標 本的功用:一份標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提供研究者一份可資代表其族群的記錄,以供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因為植物學者採集標本,就必須要儘量符合下列的原 則,以利後續的分析與研究:具代表性、可分析鑑定、可保存收藏。一般的植被調查分析,皆應製標作標本,用來代表某地此種植物,乃留作可供後人研究查核的証 據。

[註二] 許多植物的小苗可能出現在草地上,依其大小,有些種類實際上可視之類似草本社會,而予以記錄。

[註三] 標本乾燥的程度以摸起來無潤濕感才算夠乾。乾燥過程之中可以利用除濕機,或是偶用吹風機增加乾燥速度。另可用電熨斗,以做押花的方式來製作標本,但需要注意勿使標本熨熟。在專業的標本製作,常會利用烤箱於50度C乾燥三至數日。

標本製作流程

屏東科技大學 森林系 標本館(PPI) 標本製作流程
(由上述連結點左欄按紐)

Sunday, August 31, 2008

TAI的志工訓練課程

9月份有個志工的訓練課程,鄭小姐要我講關於植物的特徵介紹。

我設定的內容:
一、一般的介紹
植物是什麼?
植物對人的重要性
現在植物學家在做什麼?

二、植物的特徵
觀察植物
幾個例子:

2008.09.08 聽完了李學勇教授的第二堂課,心下有點惴惴然,上次第一次是郭老師的生態旅遊,這次李學勇教授由柚子講到達爾文的演化論,實在令人欽佩他們的飽學。
而這幾天深思的結果大概是以下列的方式呈現:
1. 問題
2. 我最近做的事1. 麵包樹;2. 丹麥之花
3. 看待事情的方式--科學的方法
4. 一些特徵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校園植物認識的路線

在台大,一般的路線我先區分為下列各條,
大部份的老師/助教可能會依1-3條為之:

1. 思亮館前(南面),包含草地週圍。
2. 思亮館西側-海洋館-醉月湖(半圈)。
3. 醉月湖一圈。
4. 數學館(有分新館、舊館),達新生大樓。
5. 小椰林道。
6. 思亮館-漁科館-心理舊館。
7. 計中前。
8. 隨便你。

校園植物認識

這個實驗通常是放在開學的第二周,就我的看法,目的是讓修習本門課的同學可以藉由校園中的植物,實際接觸植物--木本植物為主。

形式:由助教帶領同學,貼近植物、觀察植物。
效果:歷年許多同學表示,可以親近身處校園中一直都在的生命,他們不說話不會動,而藉由這堂課,有機會用比較"植物學"的方式來看待他們,是種有趣的經驗。(至於負面回饋,不用我說了吧,簡單地說,就是有人以為做什麼都是浪費時間)

這裡涉及的主要的議題是,如何在這堂課中給同學比較有用的知識內容,而非單只給同學個別的這些植物,需要的話,他們是查得到。

所以,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介紹一些植物的"特徵",並給同學認知到"自然史"、"生活史"這一類的議題。

starting a blog for general botany experiments

hi, all:

this blog is to make some not easily written styled words about the experiments in botany.

the contents will be discussed as below:

NTU campus trees, herbs.
microscpoe
plant cells
root, shoot, and leaves
flowers, fruits, and seed, as well as seedlings
physiological things
chromosomes of onion/corn
water potential

and much more. (this message will be updated from time to time)

arthur silva
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