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下面是我在2008.12.18發出問了高、李、謝、楊的一封信,

請教各位賢達:
今天看到一句話,有點震驚的感覺:
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但我摘錄這個句子:(出處按連結)

The African raffia palm, Raphia regalis, has the longest leaves in the plant kingdom, extending up to 25 meters (83 feet) from the acaulescent trunk (上述連結網頁第六段最後一句。)

想請教各位的看法。
arthur

回覆的有高及楊:

海東青:
然後ㄋ
你要說啥米?
那個"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很"震驚"的人是誰?

楊:
那海金沙的葉子有多長?
海金沙的葉子可難難以估計,因為它是有生長點的
我想棕梠科的葉子是沒有的吧

而我總結了再寄了封統合的信結大家作結論。
然後想要搞清楚二件事:
海金沙的莖在那裡?以及找叢海金沙,量一量其葉有多長。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實驗結果的呈現(presentation)

[2010.08.10] 把觀察結果予以精準地呈現及表達是個很重要,但一向被輕忽的部份。

在科學方法中,實驗是個基礎性的步驟,然而,在科學的訓練裡,實驗後的結果之呈現,在台灣似乎一向不太被重視。教授們在經過碩、博士的訓練後,加上其研究及學習的歷程後,似乎這就比較不成為問題,但對一個大學生而言,由於科學文章閱讀不夠豐富,加上沒有好好落實練習,在精準度及表達上,只有少數的學生能達到要求把觀察結果表達得很好。

原本要刪掉這則,但實在有其重要性,予以改寫及改變標題,當作可以繼續補充的一個議題:如何呈現實驗結果。

以普通植物學的一般內容而言,常遇到的實驗內容多是在形態學解剖學的觀察,因此觀察技巧需要被提及。下列以玉米的吸片為例。

1. 材料:例如觀察玉米的吸片時,應先瞭解"吸片"與"玉米"的關係(位置、形狀、大小、數量、功用.....等等)。
2. 工具:觀察之前,確定可利用哪些工具來幫忙達到目的(觀察玉米的吸片)。可能需要新鮮的材料或是必需有製好的玻片;放大鏡或顯微鏡;材料是否需要特殊的處理(浸潤、染色...)才能觀察?
3. 觀察標的:實地觀察時,確定能觀察到"吸片",這時如何確認已找到標的物?
4. 記錄:找到標的物後,應詃予以充份的觀察及記錄,尤其是其特徵及特性。

有了記錄,畢竟那是一份個人的"筆記",科學有個重要的部份,將"我觀察所得的知識",藉由與其他人的溝通與交流,而達到將知識傳播/分享。
當然這是個學習的過程,但這也應是訓練的一部份。


觀察的例子後續再增補。

關於小考--為什麼要小考?

[2010.08.08]
讀到自己以的文章還真是不容易讀。

[摘要] 小考主要是刺激學習,驗證教學成效。因此,當課程中,出現了學習成效不明或低落時,考試變成一個讓學生用心的手段。本文的內容裡提到的,如果連考試也提昇不了學生的學習意願,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



源由:在教學實習的小考裡,許多人都需要一再地補考。理由?是從藻類開始的,其實這裡的小考基本上只有藻類、真菌(含地衣)、根莖葉。但是似乎很難勉強同學去處理好這幾次補考。

我們的基本認定是研究生的程度應該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帶領大一的同學。但在實施裡,似乎力有未逮。

在12月12日的補考裡,包括了根莖葉、真菌。題目大致上希望同學瞭解實驗可能遭遇的問題:
分辨形成層(procambium)的理由(看玻片時其特徵)。
而真菌的部份,在第一次補考時,請同學解釋名詞:mycelium, haustorium,結果答題的狀很不理想,許多人連解釋名詞的答題方式都不太熟悉,(8人不熟/12人補考),而在第二次補考時,似乎只略為改善。對不想就這個部份用功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而更甚者,我已在公布成績的同時,提醒要同學準備幾個題目(5個名詞,包括藻菌共生、菌根菌、子實層、莖狀地衣卵菌等)

在補考根莖葉裡,我最後只以:必需補考(完成這個程序),不想再考(12.12日是最後一次上課了),而一再補似乎連我都疲掉了。所以就直接以辨識某些組織為考題。

似乎應該想個辦法讓研究生有種認同感,尤其是博士班的人,因為這涉及了他們日後的專業訓練。

先打這行字再來思考,在連著二次補考之後,還要再讓他們補嗎?會不會莫可奈何?不能這麼說。以成績來說,他們或者覺得不可能被當掉,甚至自覺得拿多少算多少,但是這麼看為什麼我們要擔他們考不過,而給予一再的補考?也算是啦,對多數人來說,考不好的理由很多,我怎麼會覺得他們一定要70分以上呢?其實這似乎還算是我個人的失算。看著有人似乎不太重視當場的實驗結果,應該是說我沒有驗証學習成效的機制,全憑當場的考試成績,及看他們的參與態度.其實,像有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老師講完課後打包要走,雖然不知他的成效如何,但是依其一往的表現,似也沒有理有硬要留住他。但是對不夠的人呢?所以驗証成效的機制是重要的.

如同月鈴所提醒的,以投影片來考,只是再一次地侷限同學念書的視界,因為檔案提供了一種類似"標準答案"的方式,對於實驗課來說,似乎是不太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