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7] 陶板屋的盤飾,發現應是二年以前了。真的問了是2010年底。我認為和鱗毛蕨像,但是高大學姐的回覆是複葉耳蕨那一群。
至於陶板屋的工作人員說是高山羊齒。
there are sometimes some topics to note myself as well as he who surf here. the more details about the experiments are located in: http://sites.google.com/site/generalbotanicalexperiment/ please contact me 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view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植辨.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植辨.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17, 2011
Sunday, August 8, 2010
2010七月份的工作成果
[2010.08.08] 後附的是七月份的工作成果,果然有很多值得探討的事項。
略讀此資料,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
1. 這裡以數字標示出優勢度,其定義?
2. 直覺以為林分的名稱很重要,為的只是稱乎這個林子。
3. 那麼在命名的過程中,計算優勢度的方法及態度便要被提到了。
4. 指標性的植物問題:紅楠的角色?類似的植物還有江某、山龍眼............
5. 因為調查的是優勢度,那麼顯然會有某些種類會被忽略,例如樹杞、山龍眼.....
植物名錄:
=====================================
Hello, folks:
很感謝七月大家的挺身相助讓植被調查可以很順利地完成五個樣區大家知道整個七月我們總共完成了什麼豐功偉績嗎?赫!! 總計有120個10*10植被樣區, 107種樹種, 共2,120棵樹, 很驚人吧~大家今年暑假的戰績實在是很驚人可以很驕傲地跟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炫燿(well, 有人不會又只是整整兩個月暑假都待在家裡囉(笑~))
雖然每個地區的植被組成略有差異但大體而言紅楠與江某是北台灣低海拔次生林的優勢組成物種而水同木在潮濕的南邦寮則名列第一在以稜線地形為主的大崙頭山 樹杞則贏過紅楠與江某成為No.1樹種從優勢樹種其實就可以探討出許多有趣的生態現象像是植物和環境間的關係等等大家有空可以多來討論交流一下想法(也要請錦隆學長多給我們一些教導XD)
另外還是要廣告一下八月的植被調查目前正如火如荼展開中仍需要大家貢獻青春的熱情Hope to see you guys here!!
芳儀
很感謝七月大家的挺身相助讓植被調查可以很順利地完成五個樣區大家知道整個七月我們總共完成了什麼豐功偉績嗎?赫!! 總計有120個10*10植被樣區, 107種樹種, 共2,120棵樹, 很驚人吧~大家今年暑假的戰績實在是很驚人可以很驕傲地跟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炫燿(well, 有人不會又只是整整兩個月暑假都待在家裡囉(笑~))
雖然每個地區的植被組成略有差異但大體而言紅楠與江某是北台灣低海拔次生林的優勢組成物種而水同木在潮濕的南邦寮則名列第一在以稜線地形為主的大崙頭山 樹杞則贏過紅楠與江某成為No.1樹種從優勢樹種其實就可以探討出許多有趣的生態現象像是植物和環境間的關係等等大家有空可以多來討論交流一下想法(也要請錦隆學長多給我們一些教導XD)
另外還是要廣告一下八月的植被調查目前正如火如荼展開中仍需要大家貢獻青春的熱情Hope to see you guys here!!
芳儀
陽明山植物名錄20100808及其他注意事項
[2010.08.08] 列出陽明山植物名錄的來源、及等於是對於這個夏天想要做的事的一個開端,慢慢地,也是要趁我有時間有機會的時候,記錄下我的所見(植物及關於植物,以及由植物看台北郊山)。

請不要點這個圖,它只引導您到這張圖片。內文中的連結才是名錄所在。
陽明山植物錄,來自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網頁,因為園區極大,地區性的部份及近日的行程會另行整理。
我的相關行程:可參考下列二個連結:
雜項:
1. 劉克襄:北台灣漫遊(上、下)據說內容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2. 現有的問題(大雜燴):
a. 名稱:南邦寮、阿柔洋;直潭山有無古稱?
b. 古道:幾個遺跡其實滿可疑的:
直潭山在近山頂有住家遺跡(墳),推測是另一側(近北邊),由地圖上看不出其分布的聚落之形成原因。當時沒有細究其可能的生活路徑,但現在想來似乎至少和新烏路上的無關,因為新店溪形成方便水路的關係,雖有可能運送山產,但又無其必要性?
最大片的遺跡應是南邦寮古道及菜公坑山古道,推測其聚落至少有數十戶人家(或可破百?)
再者是我對遺跡的判力差(沒有任何根砥),連是房屋基址或是水田而造的駁坎(?)都看不出來。第一次注意這樣的遺跡是在文山植物園裡。倒是在菜公坑山,住家附近出現的多數九芎讓人印象深刻。可惜,其年份約只有數十年(?)(胸徑都在50以下)。
菁桐古道(汐止至平溪)的歷史。
忽然覺得這些古道一定有其出口,例如菁桐古道為例,據說是把貨物由平溪(山裡),運到汐止(市場)。從這個觀點來看,菜公坑的出口應是三芝吧,而南邦寮則應是深坑。如此來看,直潭山就變得很有趣,因為其重要條包括了水路、陸路、高山族、平埔族與漢族的各種因素之交互作用。
View 打工2010 in a larger map 。尺度上有點問題,請直接另開視窗看古溝地圖。圖裡呈現的是南方的直潭山,在其西側是屈尺,上方則通到北宜公路那邊的聚落。直潭山南側相對於北側來看是陡峭多了。
c. 植物:步道有其狀況優劣,而一直很想做的事是界定出區塊(patches)的單位,我需要依此定義植被狀況,並找出特定的指標性植物。其實這都早有人說、乃至紀錄,但是似乎沒有人有系統整理,那就更遑論應用了。上述的九芎是一例。以山龍眼或是相思樹等某種特殊分布的植物的優勢狀況,藉以判斷森林之林相及森林性質,則是植物學家們最常用的方式。
Saturday, August 7, 2010
楓-尖葉楓
留此乃針對網路上眾多賢達的研究、其學名的援用,作一簡單的記錄,待日後整理。
1. 關於楓、槭的使用,會建議採用李學勇教授的說法,捨槭字不用。但這會引發另外較不相干的問題(註1)。
關於這個主題,有個論壇很有趣(網路花壇),也很詳細。
可惜同時發現一個問題,原本提供李學勇教授大作的連結(塔山自然實驗室)似乎已經消失?如果我有原文,我會偷偷放在這裡......
其中數篇涉及到名稱的問題,值得參考及比較、整理。唯一應注意的是,即便援用了參考書目,但是這些書可能需要再reviw以確定其可用性。但yehcc0530的觀點我是極認同的。至於學名這類的分類學問題,有機會我會整理出來。
3. 有個新的研究,三角楓轉成為樟葉楓之變種(曾千育、黃星凡,2009。台灣三角楓之學名訂正)(我看這些楓看到快瘋了!!)
(註1)..查楊再義(1982)列出的相關植物名稱有:槭葉止血草(菲島天胡荽)、槭葉石葦、槭葉括樓、槭葉酒瓶樹、槭葉翅子樹、槭葉牽牛花、槭葉蘋婆、槭葵、槭樹。台灣植物誌第二版 (Flora of Taiwan, 2nd ed., 6: 94. 2002.)捨槭葉牽牛取"番婆藤",但仍有一個新記錄"槭葉小牽牛"(1987年,陳世輝發表在中華林學季刊的新紀錄種)。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