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隨便說說.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隨便說說.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uly 23, 2011

屬名與種小名一樣的學名

[2011.07.24] 一時不知何處放,放這裡


Aeginetia aeginetia (L.) Huth

Sunday, May 22, 2011

台灣語諺語

[2011.05.22] 母親在21日與堂姐堂姐夫們遊了基隆,在暖東苗圃吃到楊梅,台語稱樹梅,他恍然大悟,年輕時在大溪聽到諺語:桃仔肥,李仔瘦,吃樹梅睏杉板。今天才知道,原來樹梅就是國語裡稱的楊梅(幾年前去大陸吃過)。

似乎楊梅不是個很好的水果?

Sunday, November 28, 2010

轉變:把這個歷史資料轉成也許還有留的價值的東西

[2010.11.28] 把這個歷史資料轉成也許還有留的價值的東西,這或許是以為這個部落格及相應的網頁所能存在的價值吧。

怎麼做?就一步一步吧,這是因為受了我的能力限制吧(還是因為沒太多的想法致使?再說了)

Saturday, August 7, 2010

想法2010aug

[2010.08.07] 總有一些想法的:

某些植物是其狀況的重要指標,更可以藉此來判斷其植被狀況的優劣。

這裡涉及的有:優劣怎麼定出分級?這涉及到地景的單位界定及分類。
再者其單元(地景)內的植物。

其實一直在想著怎麼做好一個網頁,還滿難的....

最近單是照片我就整理不完了......
還有,這個部落的文章要整理/清理....

因為工作變了,相對的這個部落格應該也要改屬性了。

[2010.08.08] 開始動工吧,以前留下的東西總要在日後慢慢地改"正"過來。

Wednesday, July 15, 2009

關於這個部落格的方向之改變

[2009.07.16] 我想,到了該做些改變的時候了,主要是關於上課的方式。
剛才看了一下我的筆記本裡的東西,我刪去了時效已過的東西,當時隨手留下的一些想法還有40篇,可能還要花個幾個星期來換到這裡,也略為整理成可以隨時拿來參考的東西。做多少算多少吧。
最主要的變化及新想法是:
1. 這裡將不只有普植,還會包括進來分類及生態。
2. 這裡類似於在做google sites的心得與討論。期待專業網頁的出現(專業?再說啦。)
3. Tags的用法,及部落格的架構,應再研究。

再來是做法了,
1. 從筆記本裡的筆記,看其內容應該落在那裡,再作一個媒合的動作。
2. 逐條先新增到這裡後再看怎麼做吧。

Monday, July 13, 2009

校園植物的編輯經過

[2009.04.26] 修改目標:加上英文名稱

[2009.05.06] 原來內容真是需要大翻修,其植物學方面的描述對一位生科的學生來說原來是不容易的。

[2009.05.06] 今天中午,開始啟用離線功能,竟然也要登入!!好吧,這樣也好我就不必為了離線狀態而傷腦筋了。

[2009.05.06] 我覺得應該用正式的學名來表示這些植物,而加上英名是必要的。再說了。

[2009.05.08] 問月鈴關於這個實驗的內容,應無所謂的原理目的等。不能說沒有目的,或許我該先設想一下,這個實驗的目的為何。以生科系的立場?以全校普生實驗的學生立場?

[2009.05.09] 發現要寫描述並不容易,而且似乎需要一個範本來參考。

[2009.07.13] 移到協作平台的網頁,並把這些修改的附註放到部落格裡。

Saturday, July 11, 2009

我可以用普植的實驗講義內容重寫來放在網頁上嗎?

[2009.07.11]

如標題所說應該是不可以吧....

可是如果我全部重寫的話應該就沒有問題吧...那麼就用力重寫吧。

這其實涉及的問題還有:
材料、應用、及修改。修改的意思是:有些材料應可以是比較隨手可得的東西。
那麼,也許我第一個步驟應是先讓這個協作平台不要開放。

好吧,先這麼做...

[2009.07.13] 已建立我的花的頁面,但是在小修普植實驗時,才發現,這根本是二回事...普植是普植,而我的觀念是我的觀念...再說了。

Friday, July 10, 2009

隨便說說,可以吧

[2009.07.10] 還在想說要怎麼持續地進行修改講義的工作。還要做嗎?也許我很快地要離開這個領域了....可麼說又有點不對,因為,當一天和尚就敲一天的鐘。
那麼還是做吧,無法完成的話是宿命,可以完成的話是我幸。

隨便說說可以吧,可。

至少這是我在七月份的一篇blog,

現在的目標是:
在my site 裡,做編整講義的事,標的是英文的,植物學的入門,以生科系的教材為骨幹。
我會不會被系裡的老們公幹?希望不會。知識是公開的不是販賣的不是私有的...呵呵,大帽子。
就做吧,其他的管他。先從架構開始吧,內容?再說。

打開我的協作平台原來已經有了架構了,當時是為了羅娜做的吧,那就繼續加油了。

Saturday, June 27, 2009

統整成一份文件,在文件裡?

先就如此吧,還真是還不太了解要怎麼做,就做做看囉。

我的想法是把這個部落裡的東西統整一下,然後有系統地放到古溝文件裡。這這個暑假裡的重要工作吧。

[2009.06.27]
幾個想法及問題在這裡慢慢提吧:

1. 助教的職責?
2. 助教的角色?
3. 助教如何備課?

課程?
一門課的程序(進行)?過程?目的?
一定要做的事?
課程如何訂定?內容如何充實?
教學成效如何評定?
報告?小考?期中期末考?評等?


我的課:
現在大部份的課程大致上是:
學年度的上半學期:普生實驗普植部份+教學實習
學年度的下半學期:植物分類學實驗+生態學實驗。

[2009.07.17] 最後的結果:把原先這裡的構想,放到文件裡,要整理一個課程的架構。

Saturday, February 21, 2009

開學啦,而且第一週已經結束啦!!

會在這裡胡言亂語,主要是因為本學期的課有植物分類學實驗這個部份,而就上課而言,這個部落格畢竟是比較針對我自己的部份。
所以還是在這裡先留下一些東西,日後也方便整理出一些SOP吧。

昨天碰到的問題:很多事情具有不確定性。

一、備課:在上課的前一天,才跟另一助教敲定上課的分工,我是有點倚老賣老啦,不過也是給他表現,我也看看他的上課方式。在今年,因為增加了草本植物社會的調查,這個部份我想重新寫一份講義,或許可以放在生態講義中。
二、課程日程確定:
因為要出野外,所以要跟學生講好野外的時間。現在二門有野外課的部份我有點傷腦筋,不過似乎沒有衝到的感覺。這是我太渾沌吧,沒有搞到夠清楚。除了我的時間是個限制外,學生的時間也是很麻煩,除了本系的活動外,還有學生個人修課狀況。其他的課程也有野外課程,常常就會衝到,不過我的說法是請他擇一參加,另一邊請假,忘了跟他們說,我可以出具假單...算了,有需要他們得自行向我申請。
再有一個限制因素,主要的參訪地,例如福山植物園、梅峰的住宿情況等。這些都得在週一時開始進行工作了。

Sunday, November 16, 2008

顯微鏡-課堂上介紹工具的重要性

課堂上介紹工具的重要性:

各種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工具或儀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了解工具是第一步。不過就像鄧不利在對哈利波特說到霍格華茲時,就說他對這座城堡,從來都一直有不同的體認,而也從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它。

會記這一段是在看水黴菌時,因為封片劑較厚,而對鏡頭/或是玻片已造成損傷...而在我發現不妥時,傷害已經造成了。

問題來了,那裡出問題?
可能是玻片的問題。這些買來的玻片太厚了。
一個是顯微鏡的問題。雖然才用了沒幾年(2-5年, 至2008年),但是還是有些值得注意的缺點。
老師說,NIKON的問題很少,LEICA的根本未出現過問題,但為什麼這批新的LEICA有問題?

結論是,要提醒同學:

1. 善待自己的工具。
2. 要有警覺性,發現不妥要立即反應,確定是否真的有問題。
3. 多方開發自己不知道的功能(可能我們都太習慣別人給了我們套裝知識)
4. 明確知道那些是正常的那些是不正常的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隨意調查--校園植物

原來週四的服務課在中午之後開始,我這兩週就都提早到研一前去做"調查"。
這個"調查"是極簡陋的方式,由我一人獨力去做,花的時間到今天已是第二次約二個多小時(就研一前草地週圍而言)。至於到把那張研一的地圖填滿,還要調查1-2次,約3個小時吧。

這裡主要是記錄一下的調查方法(這算是方法嗎?)

時間
2008.10.30第一次
2008.11.06 第二次

地點:
木本植物:研一舍週邊,詳見[109研一]圖。草本植物在2008.11.06時,採即時觀察,主要是要記錄草本植物種類(侷限在大片草地上,停車場上水泥磚上未計)。

方法:
1. 先行由google earth列印出區域照片,按照片中的樹,現場予以記錄,粗估胸徑粗大者(>50公分者,但沒有用尺量)

2. 草本植物的部份,則由[109研一]圖所標示的範圍,粗估幾種植物的覆蓋度,主要是要收種類。未知的種類則再說。

3. 預計下次可能是下午去確認一下未知的草本種類。

這裡的觀察結果暫時放在 my site協作平台

我還想做件事,就是plot出一些重要樹種的地圖。再說了

Sunday, November 2, 2008

實驗室幾件小事

這是發生在實驗室裡的幾件小事,算是在這裡記錄一點[文化]。

穿實驗衣:這是2008年9月開始,由院長下達的規定。理論上應該要穿的,為的是[意外]要是真的發生了,有件實驗衣可以有一重保障。

實驗室裡是禁止飲食的。但是現在學生次文化裡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人手一杯,人手一瓶飲水,而更別提特意在上課時用餐、吃點心等。

我想我以後會提一些意外,有道聽塗說的,有胡扯的,但重要的是有實際我經驗的。

1. 桌上的飲料:據說,有人在桌上擺飲料,在不經意間,錯拿了另個實驗用的瓶子,一口灌入實驗用的溶液。
2. 這是親身經驗,告訴我,隨時洗手。切辣椒,在事後抽煙時,手沒洗乾淨,摸到嘴唇時沒感覺,但口渴時當舌頭沾到唇時辣到了。
3. 惡作據時把實驗用的溶液倒到別人的飲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