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課程反思.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課程反思.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作業觀摩

助教您好~
作業觀摩已經確定可以!請放心

> Date: Tue, 24 Feb 2009 19:20:20 +0800
> From: arthurhsiao@ntu.edu.tw
> To: lazybaba1203@hotmail.com
> Subject: Re: 普植實驗 植物介紹 報告
>
> 我已收到您的報告,我印出在週五教學實習時我請李鳳鳴老師把整本給大家看,上課後如果老師沒拿出來請記得跟老師報告一下,謝謝。
>
> 看不到?不清楚。作業區裡的作業列表後有個按紐"作業觀摩",試試看吧。應該會有個列表的視窗可以看見。如果不行請立即跟我聯絡。謝謝
>
> 0919217527
> 蕭錦隆 敬上

Thursday, July 16, 2009

天擇

2008.05.21 天擇

1. 鐵捲尺要購買?增至約18把==已買,置林雨德處
2. 其他工具?

天擇的定義、演化的定義、[天擇與演互為表裡]?
natural selection?selection?

a. 傳粉者的效應?

b. 突變的效應?

c. 大災難的效應?

d. 其他?

Saturday, June 27, 2009

統整成一份文件,在文件裡?

先就如此吧,還真是還不太了解要怎麼做,就做做看囉。

我的想法是把這個部落裡的東西統整一下,然後有系統地放到古溝文件裡。這這個暑假裡的重要工作吧。

[2009.06.27]
幾個想法及問題在這裡慢慢提吧:

1. 助教的職責?
2. 助教的角色?
3. 助教如何備課?

課程?
一門課的程序(進行)?過程?目的?
一定要做的事?
課程如何訂定?內容如何充實?
教學成效如何評定?
報告?小考?期中期末考?評等?


我的課:
現在大部份的課程大致上是:
學年度的上半學期:普生實驗普植部份+教學實習
學年度的下半學期:植物分類學實驗+生態學實驗。

[2009.07.17] 最後的結果:把原先這裡的構想,放到文件裡,要整理一個課程的架構。

Monday, June 15, 2009

課程管理某些方式

[2009.06.15]
這些是從不同人的方式裡學到的。
1. 學習單,讓同學可以知道本次實驗最低的要求,而若要更精進,需練習發問或發掘問題。
2. 互評單:讓同組成員互相評分:
3. 報告?

[2009.06.27]
FTP,還沒真正用過,不過從承恩使用的狀況,似乎在利用CEIBA上有其必要性。

Tuesday, May 5, 2009

Gmail - Fw: LessonFromAnt螞蟻的一課(提醒我們組織是否真的有生產力,亦或只是�

Gmail - Fw: LessonFromAnt螞蟻的一課(提醒我們組織是否真的有生產力,亦或只是�

現在是什麼狀況我不太知道,只知道從G-mail傳送一個在一封信裡的附檔(.pps),好吧,看看結果如何。原來是比較想傳到Gdoc裡的,不過那似乎比較容易的是下載後再上傳。了該回去準備上課了吧。

2009.05.06 試作,由[G-mail]傳送到[Blogger]

2009.06.27 我試著點選上面的連結,但是似乎是很有點困難,我連不到那封信/檔案?且連到那封信的狀是我在登入的狀況裡,如果我是外人?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關於小考--為什麼要小考?

[2010.08.08]
讀到自己以的文章還真是不容易讀。

[摘要] 小考主要是刺激學習,驗證教學成效。因此,當課程中,出現了學習成效不明或低落時,考試變成一個讓學生用心的手段。本文的內容裡提到的,如果連考試也提昇不了學生的學習意願,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



源由:在教學實習的小考裡,許多人都需要一再地補考。理由?是從藻類開始的,其實這裡的小考基本上只有藻類、真菌(含地衣)、根莖葉。但是似乎很難勉強同學去處理好這幾次補考。

我們的基本認定是研究生的程度應該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帶領大一的同學。但在實施裡,似乎力有未逮。

在12月12日的補考裡,包括了根莖葉、真菌。題目大致上希望同學瞭解實驗可能遭遇的問題:
分辨形成層(procambium)的理由(看玻片時其特徵)。
而真菌的部份,在第一次補考時,請同學解釋名詞:mycelium, haustorium,結果答題的狀很不理想,許多人連解釋名詞的答題方式都不太熟悉,(8人不熟/12人補考),而在第二次補考時,似乎只略為改善。對不想就這個部份用功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而更甚者,我已在公布成績的同時,提醒要同學準備幾個題目(5個名詞,包括藻菌共生、菌根菌、子實層、莖狀地衣卵菌等)

在補考根莖葉裡,我最後只以:必需補考(完成這個程序),不想再考(12.12日是最後一次上課了),而一再補似乎連我都疲掉了。所以就直接以辨識某些組織為考題。

似乎應該想個辦法讓研究生有種認同感,尤其是博士班的人,因為這涉及了他們日後的專業訓練。

先打這行字再來思考,在連著二次補考之後,還要再讓他們補嗎?會不會莫可奈何?不能這麼說。以成績來說,他們或者覺得不可能被當掉,甚至自覺得拿多少算多少,但是這麼看為什麼我們要擔他們考不過,而給予一再的補考?也算是啦,對多數人來說,考不好的理由很多,我怎麼會覺得他們一定要70分以上呢?其實這似乎還算是我個人的失算。看著有人似乎不太重視當場的實驗結果,應該是說我沒有驗証學習成效的機制,全憑當場的考試成績,及看他們的參與態度.其實,像有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老師講完課後打包要走,雖然不知他的成效如何,但是依其一往的表現,似也沒有理有硬要留住他。但是對不夠的人呢?所以驗証成效的機制是重要的.

如同月鈴所提醒的,以投影片來考,只是再一次地侷限同學念書的視界,因為檔案提供了一種類似"標準答案"的方式,對於實驗課來說,似乎是不太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