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園植物.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校園植物. Show all posts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氣質分類法的學理

[2010.11.27] 在鑑定植物時,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它有什麼特徵?為什麼你會一眼就說出它的名字?」
以我而言,當面對植物分類的初學者,要在提問者或聽眾前立即【講】出(描述)出實在不容易。
如果有標本在手上,要好好地描述植物可能對受過訓練的人來說並不困難,困難點在於適切地點出其【特徵】,既有用又容易瞭解,不管聽眾是略為瞭解植物或不瞭解植物的人。
教育的目的應是看在哪裡,若以鑑定而言,也許直觀的要求是重要的。

語言,還是留在最後一個步驟,已經形成堅固的記憶時,需要與人溝通時再來學習如何使用。



理論:(據:葛拉威爾(閰紀宇 譯),2005。決斷2秒間,第142頁。台北:時報文化。)


加州大學的心理系教授,Jonathan Schooler,講語言遮蔽效應(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

人類大腦左半球以語言思考,右半球以圖像思考。當您運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一副臉孔時,你的視覺記憶會遭到排擠移除,你的思維從右腦轉向左腦。因此當你第二度面對警方嫌疑犯時,喚起的記憶是你對女侍容貌的語文描述,而不是視覺意象。這麼一來問題就大了,因為我們以視覺意象辨認臉孔的能力,遠遠勝過語文描述。.....(以瑪利蓮為例,略).......我們對於臉孔具一種直觀的記憶,可是當我勉強你將這種記憶形諸文字時,我已將你及你的直觀隔開來。

上述一段話,arthur的理解,請注意,所用語詞依閻紀宇譯文:
1. 左右兩邊的大腦主宰著不同的功能,與思考記憶有關的部份:左邊以語言思考、右邊以圖像思考。
2. 初次經驗到的事情,常會是圖像式地思考、記憶到大腦裡。
3. 被「」到時,我們會被要求「」出記憶裡的經驗(視覺意象),當運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一副臉孔時,你的視覺記憶會遭到排擠移除,思維會從右腦轉向左腦,這些思維則形成新的記憶
4. 此時原有的直觀被排除了,而是左腦形成的"被文字限定"的記憶。


討論:
1. 在學習時,應如何設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目的為何?)
2. 在闡述時,應如何表達、描述,始可以帶給學習者適當的方式以記憶、認識物種。(亦使描述者能引介入較真確的印象?)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作業觀摩

助教您好~
作業觀摩已經確定可以!請放心

> Date: Tue, 24 Feb 2009 19:20:20 +0800
> From: arthurhsiao@ntu.edu.tw
> To: lazybaba1203@hotmail.com
> Subject: Re: 普植實驗 植物介紹 報告
>
> 我已收到您的報告,我印出在週五教學實習時我請李鳳鳴老師把整本給大家看,上課後如果老師沒拿出來請記得跟老師報告一下,謝謝。
>
> 看不到?不清楚。作業區裡的作業列表後有個按紐"作業觀摩",試試看吧。應該會有個列表的視窗可以看見。如果不行請立即跟我聯絡。謝謝
>
> 0919217527
> 蕭錦隆 敬上

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部落格的 - Google Notebook

部落格的 - Google Notebook: "2009.02.24
教學實習海報製作"我把內容直接貼到下面,然後刪去這則筆記,看會發生什麼事。2009.09.27

2009.02.24
教學實習海報製作

1. 形式:對於poster的形式有些同學還不熟悉,有些同學對版的安排則極有經驗:清楚、美觀、讀來心曠神怡。
2. 內容:多是剪貼而來:
a. 直接pirate別人的東西會被罵為剽竊。
b. 引用別人的東西有特定的程序;
c. 內容寫好後要親自順稿、訂正及修飾;
d. 注意poster的目的,例如本次是要以助教的立場給大一同學的poster。內容應以教學(生物學)為主軸。
3. 觀摩他人作品時要站在大一學生的立場來看,是否夠清楚?能否引發學習興趣?內容是否生動有趣?

Monday, July 13, 2009

校園植物的編輯經過

[2009.04.26] 修改目標:加上英文名稱

[2009.05.06] 原來內容真是需要大翻修,其植物學方面的描述對一位生科的學生來說原來是不容易的。

[2009.05.06] 今天中午,開始啟用離線功能,竟然也要登入!!好吧,這樣也好我就不必為了離線狀態而傷腦筋了。

[2009.05.06] 我覺得應該用正式的學名來表示這些植物,而加上英名是必要的。再說了。

[2009.05.08] 問月鈴關於這個實驗的內容,應無所謂的原理目的等。不能說沒有目的,或許我該先設想一下,這個實驗的目的為何。以生科系的立場?以全校普生實驗的學生立場?

[2009.05.09] 發現要寫描述並不容易,而且似乎需要一個範本來參考。

[2009.07.13] 移到協作平台的網頁,並把這些修改的附註放到部落格裡。

Friday, January 2, 2009

課堂上的報告

1. 先預告,最好有2-3週的準備期,而更好的是在期初即讓同學準備,且於事先1-2週再提醒一次。
2. 報告方式及內容的限定:時間,題目,報告的內容(可開放式的主題或是限定式的內容)
3. 評分方式,這涉及了同學的準備方向,能先說明清楚有利於掌握同學報告及準備的方向。
4. 成效:最後助教應檢視成效,也是讓自己在帶領同學時有個明確的目標。

針對大一同學,報告的方式分為二種,口頭及書面。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下面是我在2008.12.18發出問了高、李、謝、楊的一封信,

請教各位賢達:
今天看到一句話,有點震驚的感覺:
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
但我摘錄這個句子:(出處按連結)

The African raffia palm, Raphia regalis, has the longest leaves in the plant kingdom, extending up to 25 meters (83 feet) from the acaulescent trunk (上述連結網頁第六段最後一句。)

想請教各位的看法。
arthur

回覆的有高及楊:

海東青:
然後ㄋ
你要說啥米?
那個"直至今年都還聽到有人說海金沙具有世界最長葉子的植物"很"震驚"的人是誰?

楊:
那海金沙的葉子有多長?
海金沙的葉子可難難以估計,因為它是有生長點的
我想棕梠科的葉子是沒有的吧

而我總結了再寄了封統合的信結大家作結論。
然後想要搞清楚二件事:
海金沙的莖在那裡?以及找叢海金沙,量一量其葉有多長。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夾竹桃在那裡?

台大有沒有夾竹桃?

當11月12日被問到那裡有夾竹桃時,第一個動作是去查胡哲明的校園植物,結果列出了下列的地點:

Nerium indicum Mill. 夾竹桃:游泳池東南(1),植標西(1);1號館南(1),活東(9)

當日就立即去看,但是都沒有看到,不過還需要再去確認。

結果是要問自己,那裡有夾竹桃?
基本上,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在幾年前都還常看見,不過現在似乎極少見了。為什麼?再看看。(2008.11.21)


[2008.12.14] 在農場的網頁裡的農藝組有看到來竹桃,不過沒有去看她們究竟在那裡。

一封關於草地植物調查的信

下列為一封給幾位同事的信,供日後參考:

來源: arthur
收信: 萬威麟 , 楊月鈴 , 林雅萍 , 生科系李鳳鳴
日期: Thu, 20 Nov 2008 21:48:32 +0800 (CST)
標題: 期中考題及關於草地調查的上課方法

關於月鈴學姐問到的草地植物調查。目前的做法,我分為幾個面相來說:
(順便給李老師參考)

大致上可以分二個部份:採標本、實地操作。

1. 教學實習:
依李老師的做法,每次從開始上課,我會採幾片草皮給小助教認識草的種類。
約4-5週後小助教大概可以認識約二十種最常見的種類。
採標本的部份通常只有最有興趣的幾個人會特別去注意到同學可能拿來問的部份。
而實做時,總有人可以撐起一片天(不然就大助教一肩扛起這片天)

2. 上課:
有些班會特別要求做標本的部份,其實這算是這堂課的別業,
與教學上的主題不太搭(若從留下証據標本來看則是必要的,看怎麼看這個課)。
如何製作標本+草地社會調查,後者都是在當堂課才讓學生知道,前者在第一堂課則開始運作。

3. 我的看法:
純就社會調查來做。
我覺得應該就取樣的意義、方法的基本精神來看,
最後才讓學生實地體驗為什麼草本植物社會要採用這樣的方法。
甚至可以就不同方法、材料(例如潮間帶的藻類社會、森林社會等)當作解說的例子。

上課時多少是以森林調查方法來看,變成課程的解說上會出現有原理,而與實做上有點差距的現象。

其實這涉及了整堂課的設計上的問題,我的立場是覺得學生通常不是那麼了解取樣的形式及意義。
而在講述森林的取樣方式,似乎有點跳過太多。
不過我的經驗畢竟不夠多,似乎可以再討論關於community 這個主題裡,應怎麼做。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隨意調查--校園植物

原來週四的服務課在中午之後開始,我這兩週就都提早到研一前去做"調查"。
這個"調查"是極簡陋的方式,由我一人獨力去做,花的時間到今天已是第二次約二個多小時(就研一前草地週圍而言)。至於到把那張研一的地圖填滿,還要調查1-2次,約3個小時吧。

這裡主要是記錄一下的調查方法(這算是方法嗎?)

時間
2008.10.30第一次
2008.11.06 第二次

地點:
木本植物:研一舍週邊,詳見[109研一]圖。草本植物在2008.11.06時,採即時觀察,主要是要記錄草本植物種類(侷限在大片草地上,停車場上水泥磚上未計)。

方法:
1. 先行由google earth列印出區域照片,按照片中的樹,現場予以記錄,粗估胸徑粗大者(>50公分者,但沒有用尺量)

2. 草本植物的部份,則由[109研一]圖所標示的範圍,粗估幾種植物的覆蓋度,主要是要收種類。未知的種類則再說。

3. 預計下次可能是下午去確認一下未知的草本種類。

這裡的觀察結果暫時放在 my site協作平台

我還想做件事,就是plot出一些重要樹種的地圖。再說了

Tuesday, November 4, 2008

草本植物亂記

這些暫時放在這裡的,找機會是要放到my site去的。

昨天有學生來問幾種要交的標本,
黃鵪菜、雞兒腸、鵝兒腸、繖花龍吐珠、通泉草、

今天我有印象的有: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台大校園植物的參考網頁

臺大線上校園導覽網頁
http://club.ntu.edu.tw/~club20885/tour_pda/index.html

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
http://tpbg.tfri.gov.tw/

特有中心對植物的介紹
http://www.tesri.gov.tw/content/plant/plant.asp

臺大農業陳列館
http://www.aeh.ntu.edu.tw/frame1.htm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校園草本植物標本製作法

2008.09.11 這是在2007寫給大一學生的文稿,應要大修,看看這一陣子有沒辦法大修。

前 言

植物社會為構成環境生態的一個重要因子,其對生態系的最主要貢獻為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醣類,其本身更提供為其他生物的食物 (能量) 及棲息地。因此對某地的植物社會的瞭解乃為瞭解某地生態的一件重要工作。

一 般對生物社會的研究,首重其組成,亦即種類(species number)及各種類的豐富度(abundance),始能對其結構(structure)及功能(function)有所瞭解。校園草地植物的調查, 乃是設計供同學熟悉植被調查的一個簡單方法。在這個實驗裡,需有事先的準備工作,也就是先記錄所有草地植物的種類,方法是製作草地植被之植物名錄,同時要 將具代表性的植株及種類製成腊葉標本 (腊ㄒ|ˊ:乾肉),以留作証據且可供日後查用。


1. 製作校園草本植物名錄
依 指定的樣區及其附近,把其中所有的草本植物全部予以登錄,以作為草本植被調查時的依據。採用的方法:在儘可能地狀況下,充份地記錄所有的種類,最好是能將 所有種類留至少一份作為証據 (voucher specimen)。雖說儘可能地可以涵蓋時間空間,但通常是採取特定時間、特定次數、特定範圍及特定方法(如樣線法),記錄所見所有的植物種類。

2. 草本植物標本製作:
本文主要說明,在本實驗中製作草本植物標本的一些簡易方法。

(1) 標本 (specimen) [註一]:標本的成品有幾個要求,以達到可供收藏的目的。標本本身應夠乾燥、其大小應適合收藏、標本之採集應完整--應包括具植株特徵的各個部份(根莖葉花果等)。

(2) 標本來源:除非授課教師另有規定,採集時應以臺大草地上的草本 [註二] 種類為主。

(3) 採集的原則:儘量採得全株,有足夠的枝葉及保留花果特徵。最好是根莖葉花果種子皆具備,以提供足夠的辨識基礎。有些草本植物植株較小,可考慮以族群為單位 (而不是用個體),採集時,以數株或數叢具形態代表性,做成一份標本。採集時可考慮各個生活期皆採集完整 (幼苗、成株、花期、果期等),以利日後比對之用。

(4) 整理:一般採集到的標本在乾燥前應先予以適當的整理,如清理不必要的殘枝敗葉,必要的話以清水清洗除去附著其上的泥土,洗後需要先拭乾。新鮮的標本在進入乾燥程序前應予妥善整理,例如注意標本收藏的大小,枝葉排列的方式等。

(5) 壓製:乾燥的標本才可能長期保留下來。因此這道手續需貫徹執行。整理完後,一般需先以數層吸水紙 (如舊報紙) 夾住標本,並勤加替換吸水紙,直到標本完全乾燥為止。這個步驟最好以重物置於整疊吸水紙上,以保証標本乾燥後有足夠的扁平度 (較薄以利保存)。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熱源,增加標本乾燥的速度。例如以吹風機在替換吸水紙時略加烘吹,或在壓製過程中用除濕機,可以加速其乾燥 [註三]


3. 標本的收藏:

(1) 使用收藏本:一般的標本館收藏之標本必需以特定規格且經特殊處理 (如無酸處理)的厚紙板作為檯紙,以利收藏及管理。但在本實驗中,請備妥大小B4 (25.7×36.4) 以上之收藏簿(一般的繪圖本或檔案夾,sketchbook or clear folder),將標本依某特定序列收集(例如依:科名字母順序或分類群或地區等等,目的乃便於日後檢索)。

(2) 固定方式:現今的標本館常用的黏著方式有使用膠帶及縫線者。前者必需有無酸處理,以免日久發生氧化,其材質以紙較佳。縫線為利用針線將標本固定在檯紙上。亦有用膠水者,例如樹脂或其他不易氧化可久存的各種形式的膠。


4. 標示:標本製妥時,應立即繕寫標簽,內容應包括:學名(含科名、種名。可加註俗名/中名);採集地、採集者、採集時間及備註 (可描述採集時的植株或植被狀況等可資參考之資料,其他如花色、分布狀況等)。



[註 一] 標 本的功用:一份標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提供研究者一份可資代表其族群的記錄,以供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因為植物學者採集標本,就必須要儘量符合下列的原 則,以利後續的分析與研究:具代表性、可分析鑑定、可保存收藏。一般的植被調查分析,皆應製標作標本,用來代表某地此種植物,乃留作可供後人研究查核的証 據。

[註二] 許多植物的小苗可能出現在草地上,依其大小,有些種類實際上可視之類似草本社會,而予以記錄。

[註三] 標本乾燥的程度以摸起來無潤濕感才算夠乾。乾燥過程之中可以利用除濕機,或是偶用吹風機增加乾燥速度。另可用電熨斗,以做押花的方式來製作標本,但需要注意勿使標本熨熟。在專業的標本製作,常會利用烤箱於50度C乾燥三至數日。

標本製作流程

屏東科技大學 森林系 標本館(PPI) 標本製作流程
(由上述連結點左欄按紐)

Sunday, August 31, 2008

TAI的志工訓練課程

9月份有個志工的訓練課程,鄭小姐要我講關於植物的特徵介紹。

我設定的內容:
一、一般的介紹
植物是什麼?
植物對人的重要性
現在植物學家在做什麼?

二、植物的特徵
觀察植物
幾個例子:

2008.09.08 聽完了李學勇教授的第二堂課,心下有點惴惴然,上次第一次是郭老師的生態旅遊,這次李學勇教授由柚子講到達爾文的演化論,實在令人欽佩他們的飽學。
而這幾天深思的結果大概是以下列的方式呈現:
1. 問題
2. 我最近做的事1. 麵包樹;2. 丹麥之花
3. 看待事情的方式--科學的方法
4. 一些特徵

Thursday, August 28, 2008

校園植物認識的路線

在台大,一般的路線我先區分為下列各條,
大部份的老師/助教可能會依1-3條為之:

1. 思亮館前(南面),包含草地週圍。
2. 思亮館西側-海洋館-醉月湖(半圈)。
3. 醉月湖一圈。
4. 數學館(有分新館、舊館),達新生大樓。
5. 小椰林道。
6. 思亮館-漁科館-心理舊館。
7. 計中前。
8. 隨便你。

校園植物認識

這個實驗通常是放在開學的第二周,就我的看法,目的是讓修習本門課的同學可以藉由校園中的植物,實際接觸植物--木本植物為主。

形式:由助教帶領同學,貼近植物、觀察植物。
效果:歷年許多同學表示,可以親近身處校園中一直都在的生命,他們不說話不會動,而藉由這堂課,有機會用比較"植物學"的方式來看待他們,是種有趣的經驗。(至於負面回饋,不用我說了吧,簡單地說,就是有人以為做什麼都是浪費時間)

這裡涉及的主要的議題是,如何在這堂課中給同學比較有用的知識內容,而非單只給同學個別的這些植物,需要的話,他們是查得到。

所以,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介紹一些植物的"特徵",並給同學認知到"自然史"、"生活史"這一類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