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8]
讀到自己以的文章還真是不容易讀。
[摘要] 小考主要是刺激學習,驗證教學成效。因此,當課程中,出現了學習成效不明或低落時,考試變成一個讓學生用心的手段。本文的內容裡提到的,如果連考試也提昇不了學生的學習意願,那麼接下來該怎麼做。
源由:在教學實習的小考裡,許多人都需要一再地補考。理由?是從藻類開始的,其實這裡的小考基本上只有藻類、真菌(含地衣)、根莖葉。但是似乎很難勉強同學去處理好這幾次補考。
我們的基本認定是研究生的程度應該有相當的認識才能帶領大一的同學。但在實施裡,似乎力有未逮。
在12月12日的補考裡,包括了根莖葉、真菌。題目大致上希望同學瞭解實驗可能遭遇的問題:
分辨形成層(procambium)的理由(看玻片時其特徵)。
而真菌的部份,在第一次補考時,請同學解釋名詞:mycelium, haustorium,結果答題的狀很不理想,許多人連解釋名詞的答題方式都不太熟悉,(8人不熟/12人補考),而在第二次補考時,似乎只略為改善。對不想就這個部份用功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而更甚者,我已在公布成績的同時,提醒要同學準備幾個題目(5個名詞,包括藻菌共生、菌根菌、子實層、莖狀地衣卵菌等)
在補考根莖葉裡,我最後只以:必需補考(完成這個程序),不想再考(12.12日是最後一次上課了),而一再補似乎連我都疲掉了。所以就直接以辨識某些組織為考題。
似乎應該想個辦法讓研究生有種認同感,尤其是博士班的人,因為這涉及了他們日後的專業訓練。
先打這行字再來思考,在連著二次補考之後,還要再讓他們補嗎?會不會莫可奈何?不能這麼說。以成績來說,他們或者覺得不可能被當掉,甚至自覺得拿多少算多少,但是這麼看為什麼我們要擔他們考不過,而給予一再的補考?也算是啦,對多數人來說,考不好的理由很多,我怎麼會覺得他們一定要70分以上呢?其實這似乎還算是我個人的失算。看著有人似乎不太重視當場的實驗結果,應該是說我沒有驗証學習成效的機制,全憑當場的考試成績,及看他們的參與態度.其實,像有成績很好的同學,在老師講完課後打包要走,雖然不知他的成效如何,但是依其一往的表現,似也沒有理有硬要留住他。但是對不夠的人呢?所以驗証成效的機制是重要的.
如同月鈴所提醒的,以投影片來考,只是再一次地侷限同學念書的視界,因為檔案提供了一種類似"標準答案"的方式,對於實驗課來說,似乎是不太好的影響。